分类
琐事 读书笔记

也说延迟满足感

最近在朋友圈中看关于张一鸣的“延迟满足感”的文章很多人在分享,恰巧一段时间之前我在Kindle上看过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中也提出了这个概念,所以感觉可以稍微分享一下。

  • 张一鸣的那篇朋友圈中的文章点【这里】
  • kindle上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点【这里】

“延迟满足感”从字面简单理解的话可能很容易简单的理解成“胜不骄”,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了其实还包含“败不馁”这个因素。

当一件事情的结果还不错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要反思有哪些能做的更好的地方自己还没做到。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也不要浪费时间在灰心丧气或者对他人的不满中,也是要及时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下次如何避免,如何尽快止损。

但仅仅是胜不骄败不馁吗?我认为不是。实际上胜不骄败不馁的本质是面对长期回报和短期回报之间的选择。

有的时候这是面对机会与风险的选择:是选择稳妥而几乎无法在有生之年达到经济自由的铁饭碗,还是选择没什么保障风险也很大更有挑战性的职业?

有的时候是面对理性和感性的纠结:亲人躺在ICU里,治也没啥希望而且很容易人财两空,不治的话等于亲手送终但活着的人日子会好过得多,怎么选择?

有的时候甚至是看起来更加日常,但却更加揭露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花了一周努力减肥瘦了不少,周末朋友们要去吃大餐,自己去还是不去?这也是一种抉择的痛苦,虽然没有前面两个例子那么重大但一样重要,因为折射出的问题本质是一样的。

本质是什么?这些痛苦抉择都是短期回报和长期回报的抉择。短期回报能立刻让我们感到快乐,但这从长期来看都是不明智的选择。想要经济自由又明知道铁饭碗是不可能的,但还是难以迈出那一步。明知道砸几十万下去人也就是在植物人的状态下多喘几天气,但就是过不去情感上的坎。明知道吃了大餐就胖了这一周就白减了,但还是抵制不住诱惑。

一时冲动选择短期回报总是更诱人也更容易的,但这对我们的长期目标有害无益,因为每次都是在浪费宝贵的选择机会。

怎么才能做到每次在选择的时候都选择长期收益而不是短期回报?这就需要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我们克制住蝇头小利的诱惑,把时间花在真正应该花的地方。

这其实也就是书中说的自律。只有自律才能让我们拥有解决人生中的苦难的能力,让我们成为可以成功的人。只有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能抵御住诱惑,每次都选择长期回报的选项,而这样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而这个前提是自己要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说白了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幸福,而减肥、保证亲人的生活质量、经济自由、创业成功都是不同形态的幸福追求而已,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因此缺乏足够自律,无法延迟满足感的人就无法明智的选择长期回报的选项,从而在达成自我价值的路上举步维艰。

这也就是张一鸣的文章标题直接得出的结论。

自律性不足的时候还会产生系统学中叫做“目标侵蚀”的现象,比如自己给自己定了100分的标准,但一开始只能打60分,下次61分,再下次62分,偶尔一次得了70分就高兴的不得了,明明自己压根没达到目标!渐渐的把目标侵蚀成了“80分就算赢”,而忘了自己100分的初衷。这在败不馁方面做得不好。

还有一种比如自己想好了这个月要读10本书,第一周就读了3本沾沾自喜,接下来狂玩一周,剩下来两周紧紧张张的达成了目标,而没想过如果一直全力以赴的话一个月读15本书都没问题,甚至能挑战20本。这在胜不骄方面做得不好。

因此,张一鸣的“延迟满足感”实际上是建立在“长期收益vs短期收益”之上的“胜不骄败不馁”。总结下来就是以下几点:

  1. 先想明白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长期目标到底是什么。这靠的是对自我的了解,对自己生命中最深切的热忱的觉醒。
  2. 想明白后,在每次面对长期收益vs短期收益的情况下,总是能选择长期收益。这需要的是自律,或者说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3. 在选择完成后执行的过程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反思自己怎么样才能做的更好,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反思刚刚我自己提到的三条,其实每一条都做的不够好。

第一条,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我打算在过年期间好好反思一下。

第二条,考验的是自律性,实际上我这些年也都做的不够好,很多事情都半途而废了,一些事情是因为没想明白是否符合自己的长期目标,一冲动就开了个坑然后又不去填;一些事情则是因为自律性不够,懈怠了,明知道这种事情坚持下来大有裨益。比如博客停了半年没更新,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第三条,胜不骄方面做的还可以,但其实也没啥大的成功所以也说不上。败不馁方面做得不够好,事情不够顺利或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容易愤怒、激动,指责别人,这方面做得也还是太差。

然而知识只有落到行动上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懂得再多但不去做也都只是吹逼用的谈资而已。具体怎么做,我也不知道。这是靠努力能得来的?还是靠先天性的特质就已经决定了的?

张一鸣相信的是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这也是我针对“游戏设计到底是拼天赋还是一门可以修炼的手艺”这个问题所信奉的答案。

希望自己以及每个人都有这种自我实现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