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3年《Bang!》诞生至今,这类游戏已经有了十余年的历史。本文会结合《Bang!》,《三国杀》,《英雄杀》,《宿命》以及《酒吧大乱斗》进行分析,估计今天写不完,后续再更新吧!

杀
这张牌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手段,也是牌库中数量最多的卡牌,几乎占据了牌库1/4的数量。它有两个限制:每回合只能出1张和射程为1,这两个限制都是有必要的,否则游戏的正反馈会过强。然而这两个限制的加入也使得游戏的学习成本提高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制使得游戏的策略性得以提高——武器牌能够对这两个机制进行修正。
闪
当受到杀的攻击时,玩家可以用闪来抵消一次杀的效果。这种主动行动-被动响应的行为模式成为了这类游戏的主要进行游戏手段。这种设计非常有意义,它会使得不在自己回合的玩家也能够关注游戏状况,这在人数较多的时候就显的更为重要了,玩家往往在自己的回合外以响应的方式做出的动作比在自己回合内的还多。
闪的数量大概是杀的一半左右,因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杀的命中率在50%左右,这是促使游戏能够拥有一个结局的关键。若闪的数量过多则游戏会变得相当冗长,甚至难以结束。
桃
在原始的《Bang!》的设计中,在一个玩家濒死时啤酒(也就是《三国杀》中的桃)只能用来救自己,不能用来救别人。《三国杀》对这个机制进行了改造,使得桃也可以用来救别人。这个改造是很有意义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策略性,加强了玩家间的互动,并且没有加入新的机制——逐一询问机制是游戏本身就存在的机制,并不是为了濒死阶段而单独设计的。
然而可以救别人使得游戏变得更加复杂了,尤其是当某些玩家由于AOE而濒死时,这意味着要在一个询问中嵌入另一层的询问,玩家经常会发生不知道现在到底处于省么状况的情况。另外,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游戏的节奏更加拖沓(当然,这并不是导致游戏拖沓的主要原因),游戏时间大大变长了。因此《三国杀》不断地在想办法加快游戏的速度,通过更大的过牌量、更高的伤害做到了这一点,但一局8人场的游戏依然动辄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这实在是太久了。
《Bang!》由于玩家没被救活的话就会被歼灭,完全移除游戏,因此死了的玩家无事可做,只能等着其他玩家结束游戏自己加入下一轮,而一局游戏的时间又很长,往往一上来就死掉的玩家要等好久好久,这是其设计的最大败笔之一,其后期版本也一直在想方设法使所有玩家留在游戏中。《反恐精英》这种游戏死掉的玩家也只能等着下一轮的开始,但这种游戏一轮往往只有2分钟左右,最长也只有5分钟,回合制的《Bang!》则动辄半个小时以上。《三国杀》的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根治,好在网络版玩家一旦死了就可以退出去加入其他游戏,而实体桌游则依然存在着这个严重的问题。《三国杀》当初在改编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改善,我在设计《BarCraft》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三国杀》直到虎牢关模式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其又一如既往的引入了一大堆复杂到爆的机制,可以说是得不偿失,流失了大量的玩家。
酒
这张牌是《三国杀》原创的设计,《Bang!》中没有这张牌。这张牌可以在濒死时救回自己,也可以使自己的杀增加一点伤害,因而该牌的加入在系统层面是平衡的,理论上没有加强游戏的正反馈,也没有加强游戏的负反馈,亦即游戏的时间没有改变。
这张牌的问题在于,就是当酒被用于增强伤害的时候,对方的玩家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这会使得玩家产生“本来我能赢,但对面由于运气好抓到了一张酒一次对我造成了2点伤害使得我输掉了”这种心理。对于抓到这张牌的玩家来说,如果觉得无法得手或者自己快死了处于劣势就会留着自救,反之就会用于尝试强化攻击,实际上也并没有产生足够的策略性。
因此这张牌的设计初衷并不明确,没有带来任何策略性,也没有使得游戏的时间产生变化。
2月7日补充:
这张牌的策略性主要表现在手牌管理上,而不是该卡牌的使用方式上。此外,当用于增强上伤害时,若造成了伤害则相当于用了2张手牌造成2点伤害,而若被闪避则2相当于浪费了2张手牌,因此会变得高风险高回报——但这是较高的策略性,需要玩家对手牌数的策略有更高的理解作为基础。酒带来的策略性比我之前所写的要更高一些,可以算得上《三国杀》最优秀的原创卡牌设计之一了。
然而这个牌并不是十分适合我们的游戏,因为我们游戏有了另外一种提供+1杀伤害的手段了,玩家的很大一部分策略性都在于估算和衡量自己以及对手的怒气值,以及决定是否要消耗怒气值来强化伤害,也就是说和酒的性质是类似的——高风险高回报。由于玩家本身就要对怒气进行估算,因此当得到酒时若命中则回报更高——一次3点伤害,若未命中则风险更高——浪费了1张杀,1张酒和2点怒气。这样一来游戏变得过于拼人品,要知道无论是《Bang!》,《三国杀》还是《BarCraft》,有很多英雄的生命值上限为3点,当玩家自己满血而被一招秒掉的时候,我认为这会使得游戏体验相当糟糕——本来这个游戏就存在打酱油的问题以及死了的玩家无事可做的问题。因此我依然在考虑如何改良这张卡牌,起码使其先更适用于我们的1v1模式。
鸩
鸩是《英雄杀》对《三国杀》酒的改良,它的效果有三条,1主动打出,自己损失1点生命值,整个回合杀造成的伤害+1;2如果弃掉这张牌,自己损失1点生命值;3如果自己濒死,打出可以恢复1点生命值。
这个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过于复杂。一张牌居然有三种效果,复杂度之高已经远远凌驾于该游戏其他的卡牌之上。
其次该卡牌过于强力。我们都知道《三国杀》这类游戏卡牌是没有费用的,因此每张卡牌的效力都应该是平衡的,而这张卡牌明显过强,降低卡牌的数量提高卡牌的效力只会使运气占主导的成分更强,“聪明人玩的游戏”变成了“人品好的人玩的游戏”,这种过于依赖运气的游戏会使得整个游戏的设计偏向于低龄化。过强会使得其他玩家被这张卡牌所产生的效果击败时,会觉得是运气占主导,而不是玩家本身的水平,因此觉得不公平。只有儿童会把运气当做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是该卡牌同时拥有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除了最后一种用法以外。这使得玩家会觉得自己是受到了逼迫,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并不能提供更好的策略性——既然不管使用掉还是弃掉都会掉1点血,那玩家自然不会选择弃掉它;而当玩家不得不弃牌的时候,它又逼迫玩家不得弃掉他。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这张牌对于能够一回合内出大量杀或者提高杀的命中率或者不怕掉血的英雄来说收益远远大于其他英雄,考虑到牌库是通用的,这更使得游戏会沦为“选某个英雄等到抓到某个牌时进行爆发”这种无趣的统治性策略成为最佳方法(《三国杀》中吕蒙和黄盖存在同样的问题,当玩家用这两个英雄时抓到连弩是整个游戏的唯一目的),破坏了整个游戏的乐趣。
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这张牌太强大了。
火杀、雷杀、藤甲、铁索连环
《三国杀》引入了属性杀的版本还伴随有相当多的其他卡牌,如藤甲、铁索连环。属性杀诚然提高了游戏的策略性,但我个人认为并不适合于桌面游戏。这一机制过于抽象,并不像《魔兽世界》等传统视频游戏一样可以通过种种声光效果来表现伤害的类型,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家只能凭空记忆并且计算对应的伤害值,这大大的提高了游戏的复杂度以及对玩家能力的要求,使得《三国杀》有可能沦为《龙与地下城》一种不拿着笔和纸来计算都搞不明白伤害有几点的应和游戏,而《Bang!》的初衷是一款party game。
过河拆桥
这张牌设计得非常出色,是原版《Bang!》中存在的卡牌。这是玩家对抗其他玩家的装备牌的主要手段之一。装备牌已经穿上玩家是不会主动脱掉它的,因而对于其他玩家来说必然需要一种反抗的手段,否则装备牌会成为游戏的统治性策略。可以说装备牌和过河拆桥就像是杀和闪一样作为一对互相对抗的技能存在于牌库中的。
另外在打出后,玩家还要考虑到底拆掉对方的什么牌,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存在统治性策略(除非对方只有一张牌,这种程度的运气是可以接受的),而由于其数量并没有装备牌那么多,因此对于穿着装备牌的玩家也不会担心装备毫无用武之地,一穿上就被别人拆掉。
顺手牵羊
这也是《Bang!》原版中存在的卡牌。其效力比过河拆桥强大,但有着射程只有1的缺点。这张牌的存在大大地提高了游戏的策略性,因为你手中或者装备着的牌并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有可能被其他玩家拿走反过来对抗你的!只通过机制简单的这一张牌就达到了如此高的策略性,设计得非常出色。
借刀杀人
这张牌是《三国杀》原创的。《三国杀》原创的卡牌都有着一个普遍存在的毛病:机制过于复杂。这张牌作为一个双目标的牌,复杂程度之高令人发指,而且拥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打出杀了,要么武器被拿走了。这使得《三国杀》从一开始就成了一个回合外还有可能打出杀的游戏,而且回合外打出杀时还能触发英雄技能和武器技能!游戏的复杂度一下子提高了N个数量级,对于新手玩家来说学习成本过高。
老样子,极其复杂的机制没有带来相应的策略性提升。这张牌对游戏时间也并没有起到调整的作用。
可见《三国杀》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在把不断地在往复杂无比的泥淖中深陷,并到了最终今天的版本变得无法自拔。
决斗
这张牌是《Bang!》原创的牌。如果没有这张牌,玩家在回合外手中是没有必要留有杀的,因为只要留着闪就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了。这张牌的存在破坏了玩家无脑留闪的统治性策略,同时必有一个玩家受伤,加快了游戏进程,同时由于杀的数量多于闪,能够回收大量的杀,虽然机制较为复杂,但很符合其“决斗”的概念(《Bang!》原版中该卡牌也叫决斗),因此其存在拥有巨大价值,设计非常出色。
乐不思蜀
这张牌在《Bang!》中也有对应的原型,叫做“Jail”,即意味着该玩家被关入了监狱,无法出牌,并且《Bang!》中无法对警长(也就是主公打出),这符合游戏的主题,同时避免了主公从头被乐到尾的无趣情况。
然而这张牌我认为设计的并不十分好。对于抓到的玩家来说,显然是没有任何不用这张牌的理由的,而对于被这张牌影响的人唯一的机会是判定失败的25%几率(除非盟友帮他拆掉,但这依然要依靠别人)。这张牌没有提供任何策略性,是完全的运气(要知道《Bang!》中是没有“无懈可击”的)。我并不知道作者设计的初衷是否就是把它当做完全的运气牌来设计的,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对于人数较多的游戏来说,轮到自己一次非常不容易,而出牌权却又被剥夺了,而自己又完全没有能力对抗这张牌,这显然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游戏体验,因而这张牌也可以说是《Bang!》设计的一个败笔。
《三国杀》的无懈可击大大地缓解了《Bang!》这个问题,并且也取消了不能对主公施放的这一特殊限制,这就使得玩家及其盟友有了对抗手段,是对《Bang!》做出的重大的改良,十分出色。
在《BarCraft》的1v1模式中我认为这张牌应该取消。
万箭齐发
这张牌《三国杀》沿用了《Bang!》的设计。《Bang!》中这张牌最大的作用在于加速游戏的进程,一旦被打出,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会损失卡牌或者生命。对于打出者来说,其策略性在于要考虑对盟友造成的伤害和对敌人造成的伤害哪个更划算。
其带来的对应问题则是在《三国杀》的1v1模式中抓到这张牌完全没有不出的理由,然而在《三国杀》的老1v1和新1v1依然保留了这张牌。
这类多目标牌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得玩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关注游戏的进展,这样不在回合内的玩家就不会由于事不关己而觉得无聊。然而《三国杀》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由于节奏拖沓玩家会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
南蛮入侵
这张牌《Bang!》中叫做Indians!,打出时,出牌者自己也需要出杀,否则会受到伤害。由于杀比闪多,因而这张牌的命中率低于Gatling(即万箭齐发),同时成本还高于Gatling——自己也得出杀。《三国杀》把他改成了和万箭齐发一样自己不需要出杀。
这张牌存在的意义和决斗一样,使得玩家必须要考虑手中留杀,破坏了无脑留闪的统治性策略,其次就是和Gatling一样加快游戏进城了。《Bang!》的机制是这张卡牌能够自己对自己造成伤害,是否算作自杀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这并不是一个好设计,如果算作对自己的伤害则有可能触发伤害时发动的技能,如果不算则这是一条特殊规则加大了游戏的学习成本。
因此《三国杀》的改良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与万箭齐发不同,其在1v1牌库中也有存在的意义——避免对方无脑留闪。
桃园结义
这张牌《三国杀》沿用了《Bang!》中的设计。这张牌使得弱势方有了翻盘的可能性,因为其对满血的玩家是无效的,强势方也不会觉得这张牌过于强大,因为自己方也是有可能收益的。所以说与其他AOE牌一样,玩家面临的最大选择是抓到后是否打出这张牌。
五谷丰登
这张牌《三国杀》沿用了《Bang!》中的设计。这张牌独特的机制使其产生了独特的策略性——我拿走的牌后面的人就拿不到了,很多卡牌游戏中都有类似的设计,而在《Bang!》中只有五谷丰登有这一机制。而且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拿了什么牌,这也使得游戏变得更加有趣了,这意味着你有着对抗对手的机会,但要看玩家的策略水平了。
除此之外这也是少数几个能够使玩家除了常规抓牌之外的卡牌来源,这种来源是必须的,如果只能通过常规的一回合两张来抓牌,游戏节奏会变得很死板。当然这种牌也不能太多,因为必须要依然保证每回合抓2张牌为主要的卡牌来源。《三国杀》的问题就是往往玩家英雄技能抓的牌比每回合抓的2张还多,过牌量过大使得游戏节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英雄能力的重要性远大于牌库,使得游戏从卡牌游戏在不断地向RPG游戏转变。《英雄杀》和《宿命》也在不断的往这个方向走,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好做法。
无中生有
在《Bang!》中这张牌完全是运气牌,抓到就用没说的,《三国杀》至少还有一个无懈可击的反击手段。《Bang!》甚至还有该牌强化版本的“大无中生有”,打出后抓3张牌。
这设计很糟糕,1是卡牌资源宝贵,一次抓3张过于强大,2是其他玩家没有反击手段,3是抓到就用存在统治性策略。
卡牌游戏由于洗牌就已经要产生很大的随机行了,因此我觉得并不应该再加入这种完全靠运气且无法反制的牌。这张牌以及“大无中生有”可以说是《Bang!》设计的一个败笔,破坏了游戏的策略性。
《Bang!》的作者在后续的“武士版Bang!”中对其做出了修正,如果玩家获胜时手中有这张牌会加分,这才终于使得这张牌不再是抓到就用的拼人品牌,可见作者本身也是意识到了这张牌存在的问题的。
无懈可击
无懈可击是三国杀原创的牌,大大地提高了游戏的策略性,同时解决了《Bang!》中无中生有和乐不思蜀没有反击手段的状况。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太复杂了,《三国杀》原创的牌都是如此复杂。
无懈可击使得游戏的时间大大地加长了,因为其出牌方式并没有采取AOE牌的机制——逐个询问,而成了抢着用的牌,而且无懈可击本身还可以被其他无懈可击响应。
笔者无法评估由此带来的策略性和导致游戏拖沓得失哪个更多。但由于我要面向移动设备设计游戏,一局的游戏时间必须要短,因此我不会采用《三国杀》的无懈可击设计,虽然从提高策略性上来说这张牌可以说是《三国杀》设计得最好的一张原创牌了。
这也意味着我会从其他方面来解决《Bang!》中乐不思蜀和无中生有这两个遗留问题。
闪电
该牌《三国杀》保留了《Bang!》的设计。这张牌的学习成本很高,因为其运作方式相当复杂,因此新手玩家往往在明白这张牌的策略是选择用或不用之前,往往会想都不想地先打出来再说。
这张牌最大的意义在于为落后方提供了翻盘的机会,而且大大促进了游戏的进程,避免了最后就剩下两个人半天打不完的局面(《Bang!》中还规定只剩两个人的时候不能用啤酒也就是桃恢复生命以加快游戏速度,但这并没有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本是死了的玩家无事可做,其他六个人肯定会催着着这两个人赶紧玩完再开一局)。低概率高回报也使得游戏更加刺激,并且由于打出者本身要先承受一轮风险,因此该牌是很公平的。
其运作方式的复杂表现在首先延时类牌就比即时类牌复杂,其次其涉及有判定机制,而判定机制会导致两种结果。这可以说是《Bang!》中机制最复杂的一张牌,说明文字也最长,但即便如此该牌设计的还是很出色。
火攻
这是《三国杀》原创的牌,其有趣之处是使得玩家有了看到其他玩家手牌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破坏规则的,十分有趣,受害玩家必须要考虑展示哪张牌给人看。
然而其问题还是机制过于复杂,出牌权需要经过两次交换——我火攻你——你选牌——我再选牌。一如既往地继承了《三国杀》原创卡牌过于复杂的老毛病。
而且这张卡牌的机制和主题很难契合,为什么看对方的卡牌能够和火攻联系上?这很牵强。
兵粮寸断
说实话我觉得这牌没有存在的意义,它的效果不过是乐不思蜀的拙劣翻版。《三国杀》中的卡牌种类太多,严重地稀释了玩家抓到特定卡牌的可能性,使得策略性大幅下降,这么做不是个好事情。
无懈可击·国
《三国杀》国战原创卡牌。这张牌我没什么可说的了,既然《三国杀》决定了往无限提高复杂度的硬核深渊中沉没,多复杂的牌出现都不会奇怪。
知己知彼
《三国杀》国战原创卡牌。与火攻类似能够查看他人的武将或手牌。有着多种效果,机制过于复杂。
远交近攻
类似于无中生有,抓了必用的牌,设计得很失败。
以逸待劳
类似于无中生有,抓了必用的牌,设计得很失败。
水淹七军
《三国杀》新1v1原创牌,也是有着两种效果,受害者必须选择弃掉所有装备牌或受到伤害,若没有装备牌则只能受到伤害。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杀》新1v1大大加强了对抗对方装备牌的效力,同时《新1v1》还移除了+1马和-1马。
新1v1过河拆桥
与传统过河拆桥类似,若选择拆对方手牌则是明牌的情况下拆。说实话我认为水淹七军和新过河拆桥并没有任何意义。水淹七军的强大使得老过河拆桥沦为鸡肋,而新过河拆桥使得火攻沦为鸡肋。
《三国杀》的新1v1是没有火攻的。与其加这两张牌,不如直接加个火攻。
诸葛连弩
沿用了《Bang!》的设计,但由于《三国杀》过牌量太大,这张牌沦为了某些能够大量抓拍的英雄的统治性策略。这可以说是《三国杀》的败笔之一,在《Bang!》中很难有谁拿着连弩连杀三四人,因为手牌数相当有限,即便有不少牌过了自己的回合也都弃掉了。《三国杀》的大量回合外抓牌技能完全破坏了游戏的节奏。
雌雄双股剑
《Bang!》中的武器是没有技能的,因此所有武器技能都是《三国杀》原创的,并且都是机制过于复杂。雌雄双股剑拥有两种选项,这本身就使得技能足够复杂了。其次雌雄双股剑在杀制定目标并生效前引入了一个新的时点,这使得游戏节奏更慢也更复杂了。
利用了性别机制是很好的,《三国杀》在最早版本就利用了性别机制,但实际上该机制的影响十分有限。
青钢剑
青钢剑的设计很出色,是能够临时使得对方的装备失效的卡牌,而不是必须要用拆拆掉对方的装备。用装备来克制装备,这种设计是十分聪明的——就像杀闪互克一样。我认为这是《三国杀》原创装备技能中设计的最好的一个。
青龙偃月刀
机制复杂。类似于连弩能够连杀,但只有当对方闪后才能发动且中途不能更换目标。这张牌的Q&A在《三国杀》官网上是最长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了。
寒冰剑
最最最最最复杂的武器牌,没有之一。首先它引入了“防止伤害”的概念,其次他在命中后引入了一个时点,最后他还需要攻击方手动进行操作。复杂程度可以说比《三国杀》基础包中大多数的英雄技能还要复杂。
丈八蛇矛
这张牌我认为是《三国杀》原创武器技能中设计得第二出色的卡牌。这原本是《Bang!》中一个英雄的技能,即用2张牌当杀,三国杀将其改为了武器技能,这也从一开始就标志着《三国杀》英雄的能力是远强于《Bang!》中英雄的能力的,而他们也确实是按照这条路走下来的。
然而多张牌当做一张牌使得花色产生了问题,可以说花色的机制和多张牌当一张牌的机制是矛盾的,因此需要一个特殊的规则加以说明,加大了游戏的复杂度,而且就算规则加上了,画面上依然难以表现,更不用说实体桌游上更是难以理解了——就像属性杀的概念,是没有任何实体能够对其进行表现的。
贯石斧
这张牌引入了强制命中的概念,这是一个破坏机制的牌,因此很有趣。它与寒冰剑的发动时点相似,并且也需要玩家手动操作,因此也是太复杂了。
方天画戟
这张牌使得杀从一张单目标的牌变成了多目标的牌,这提高的游戏复杂度可不是一点半点的。首先变成了多目标就要决定执行顺序,其次就要规定先发动的对后发动的是否有影响。
我认为《三国杀》的武器技能设计中除了寒冰剑以外最失败的就是这个了。
麒麟弓
伤害后发动,虽然机制与主题很融合——射人先射马,但实际上是射中人后才射掉的马。设计得很一般。
+1马-1马
这是从《Bang!》中继承过来的概念,但《三国杀》将其变成了两类单独的牌,这是《三国杀》最大的败笔之一,因为这两类牌效果都是+1距离和-1距离。武器和装备拥有不同的射程和技能,而与其并列的另外两类装备牌+1马和-1马相比之下相当鸡肋——也可以说《三国杀》就不应该将其单独设为两类装备牌。
《Bang!》中玩家可以装备任意数量的+1马和-1马,只要名字不同的卡牌都可以往脸上挂。《三国杀》的马虽然名字也很多但只能一样装一批,这改良是不彻底的,而且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
最后,+1马和-1马的机制相当复杂,对于新手玩家来说最难搞明白的就是+1马、-1马和闪电。不过由于《Bang!》中这牌可以叠加,因此如此高的学习成本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其带来了与之相配的高策略性。而《三国杀》中则没有与其相配的策略性了。
可惜后来者都是一股脑地照办了《三国杀》的设计。
吴六剑
很难想象设计如此失败的一张牌居然能够占据一张宝贵的牌库位置。《三国杀》的牌库已经相当臃肿了。
三尖两刃刀
卡牌的设计初衷在于“溅射伤害”,然而其操作复杂度之高令人发指,甚至超过了雌雄双股剑。与雌雄双股剑并列为最失败的武器技能设计。
八卦阵
沿用了《Bang!》的设计。这张牌的机制有些复杂,而在《三国杀》中玩家可以选择不去发动它,使得游戏节奏更加拖沓了。
仁王盾
我认为这种使某一类牌无效化的设计都是失败的设计。八卦阵是所有杀的概率都被降低了,而仁王盾则是一半杀有用一半杀没用,但对手是无法控制自己抓到什么杀的,也就是说八卦阵能否命中去取决于防御方的运气,而仁王盾能否命中取决于进攻方的运气,这对于进攻方玩家来说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我连进攻的权力都没有了。允许我进攻然后进攻命中的几率降低和完全有50%的几率不让我进攻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尽力避免这种某类牌无效化的设计。另外一个反面例子是《三国杀》的陆逊。
血杀
《英雄杀》原创的牌,与杀类似,但命中后按照伤害量回血。这牌设计得就很失败了。生命这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这一张牌同时降低对手的生命值并且恢复自身的生命值,显然一旦命中正反馈太强了,而且是按照伤害量回血,配合鸠的话一下子从空血回满问题也不大,血线上下飘忽,一回合内波动频繁,靠人品一招翻盘也有可能,这些过于强大的卡牌完全破坏了游戏的策略性。
暗杀
《英雄杀》原创的牌,与杀类似,但造成的伤害按生命流失来算。杀的种类太多了,这并不是好设计,我觉得两类就是极限了,而不管是《三国杀》还是《英雄杀》都弄出了三种杀。
符
《英雄杀》的原创牌,可以当做任何基础牌来打出。这牌的设计令人发笑,虽说能当任何基础牌打出,但有人会将其当做普通杀打出吗?显然不会吧!又有血杀又有暗杀,普通杀的效果完全没意义了。
其次就是操作方式会有问题。大家都知道《三国杀》询问无懈可击会暴露手中是否有无懈可击。这张牌也明显会让你暴露手中是否有符。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就做进了游戏中并上线了,而且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能得到改善。
舍我其谁
《英雄杀》的原创牌,是张延时类锦囊牌,75%几率生效后受到影响的玩家该回合的所有杀和决斗都是为对打出这张拍的人打出的。这牌的设计目的很明显在于“嘲讽”,保护其他玩家不受伤害。然而其任意修改卡牌的实际目标也算是加入了一个新的机制,可能你明明选的是A但打出后却变成了对B。如果是我的话会改成“除了对你打出的这个玩家以外该回合你不能杀或决斗其他玩家”,这样的话用禁用目标代替了中途篡改目标,玩家更容易理解。
偷梁换柱
《英雄杀》的原创牌,是张锦囊牌,效果是目标玩家A用1张手牌换目标玩家B的两张手牌。我是不赞同双目标的牌的,而且这种直接对手牌进行操作且能造成牌差的牌我也不是很欣赏。作为牌库中的一张牌却能够直接操作其他玩家的手牌资源,卡牌过于强大了,作为英雄技能还能接受,作为卡牌就很过分了。
好了,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